English

离“普”太远的科普读物

1998-09-28 来源:光明日报 朱又红 我有话说

如今的科普读物市场真是奇怪,买难、卖难之声声声入耳。就在不少科普读物出版发行单位高喊出书难、卖书难、难以“活”下去的同时,广大读者却在频频抱怨科普读物离“普”越来越远。

有读者的顺口溜为证:“重复出版占一半,丛书套书排成排,买书卖书都喊难,价格太高下不来。”它反映了在科普读物表面繁荣的背后,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。

价格的离“普”首当其冲,尤以少儿科普读物为甚。一套《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》精装本3册售价89元,一套《动物图解》15册价格高达900元。离谱的“天价”,远离了普通工薪阶层的购买能力。至于农村家庭的小朋友们,绝大多数只能望书兴叹,徒唤奈何了。

包装的离“普”愈演愈烈。与科普读物简单质朴、富于想象力的包装要求相反,如今动辄精装本、豪华本、珍藏本,把高雅殿堂的科普读物搞得富丽堂皇。音乐携带式、礼品书、极品书充斥市场,而封面图像与书的内容则常常是风马牛不相及。“丛书”、“系列”、“文库”、“万花筒”,一个题材一出版少则三五册,多则数十册,拖沓冗长,而书店又不“拆零”卖。面对成套的高价精装本,读者可望不可及。

内容的离“普”更令人咋舌。科普读物读者群的特点,决定了它的内容不宜过于高深,更不能猎奇。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。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的《中国立体农业模式》由于理论程度太深,普通百姓难以看懂,尽管上层评价甚高,但销路仍然不畅。

就在科普读物缺乏精品力作的同时,重复出版也越来越多。一部《十万个为什么》被炒了几十年“剩饭”,至今仍在“炒作”。汽车、计算机等书走俏,大家便一窝蜂地出版,能结合新的形势、满足不同层次读者新的需求的经典之作则不知何日方能“分娩”。

科普读物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,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手段。科技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直接体现,国民科技素质的提高,离不开科普读物的繁荣。当前,科普读物应立足于“普”字,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。出版科普读物纵有千难万难,也得脚踏实地,返“普”归真,千方百计满足读者需求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